海鮮背後的商機:「福利養殖」創造多贏局面
- Planet For All
- 8月3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當你品嚐餐桌上的石斑魚或大閘蟹時,可曾想過牠們生前的生活環境?
作為全球人均海鮮消費量第五高的城市,香港人每年平均消費66公斤海鮮,這個驚人數字背後,隱藏著一個長期被忽視的議題——水生動物福利。
近年越來越多科研證實,水生動物擁有感知能力。例如:
魚類具有與哺乳動物相似的痛覺接受器,能感知並記憶疼痛刺激;
甲殼類動物如螃蟹對疼痛刺激有明確的迴避反應,並能學習避開引起疼痛的情境;
頭足類動物如八爪魚更具有複雜的神經系統和認知能力。
隨著全球水產業正經歷歷史性轉型,2022年全球水產養殖量首次超越捕撈產量,達51%。預計到2032年,養殖水產將佔人類消費水產食品總量的60%。至於香港,政府亦以《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》明確推動本地養殖漁業升級轉型,現正是探討如何透過改善福利,提升水產產量、質素和產值的最佳時機。因此,地球共惜將發佈全港首個《水生動物福利指引》,旨在拋磚引玉,喚起社會各界對水生動物福利的關注,並為香港養殖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。

福利不只是道德考量,更是商業智慧
很多人誤以為動物福利只是道德層面的考量,實際上,改善水生動物福利能帶來實在的商業效益。良好的飼養環境能提升魚類存活率,降低病發率和死亡率。蘇格蘭等地的成功案例證明,改善福利措施可提升產量和管理成效。
更重要的是,減少養殖和屠宰時的壓力,能有效保持肉質鮮嫩。當魚類受壓時會不斷掙扎,產生較多乳酸,導致酸鹼度下降,不僅不利保存,更會使魚肉品質變差。相反,在無壓力環境下成長的魚類,生長速度更快,飼料轉化效率也更高。
面對全球消費者日益重視動物福利和產品來源的趨勢,採用福利導向生產的水產更能拓展高端市場,提升競爭力。調查顯示,約64%的香港年輕消費者願意為可持續及環保產品支付更高價錢,這為重視福利的水產業者創造了巨大商機。

環境與社會的雙重效益
改善水生動物福利的好處遠不止於此,例如良好的水質管理能減少廢物排放,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。當魚類在舒適環境中進食,能減少飼料浪費,避免吸引野生魚群,從而減少疾病和寄生蟲感染。
在社會層面,改善福利能增強魚隻免疫力,大幅減少抗生素使用需求,降低抗藥性風險。這不只符合各國對水產品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的國際趨勢,更回應了公眾關注。歐盟調查顯示,91%受訪者認為魚類應享有與其他農場動物同等,或更高程度的福利保障。
香港的機遇與責任
全球多國已立法規管以人道方法對待水生動物,英國更把魚、龍蝦、蟹、八爪魚納入《動物福利法案》,越來越多國際大型連鎖超市如Tesco、Lidl、Waitrose承諾提升養殖水產的福利標準。亞洲地區亦掀起水生動物福利的發展熱潮,包括中國已連續多年舉辦「水產養殖大會」推廣福利科研、台灣早於2020年發布「水生動物福利指南」等。
水生動物福利不再是選擇題,而是香港養殖漁業邁向可持續發展的必答題。地球共惜誠邀各方持份者——包括養殖業界、消費者、政策制定單位——透過共同協作,逐步建立一套更切合香港實況的《水生動物福利指引》。
除了是海鮮美食之都,讓香港成為經濟與生態並進、產業與福利共融的永續社會。
留言